粉色口罩會被笑?-我們正在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路上
#粉色口罩
# 素養面面觀
# 性別平等教育
# 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平等

責任編輯 陳芊妤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有一記者提到:有家長反映,兒子戴粉紅色口罩去學校被同學議論,甚至是嘲笑。而隔日記者會上,指揮官陳時中帶領一群官員,全員戴上粉紅色口罩召開記者會。記者會一開始,陳時中即強調「粉紅色其實也不錯」,並用自己的童年卡通「粉紅豹」為例,表示「粉紅豹不管小男生小女生都喜歡」,呼籲顏色不分性別。
這一段記者會的小插曲,引發了網路上熱烈的討論,很多網友都指出這個問題不該在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提出,而應是對教育部提問。男生使用「粉色」相關色系的物品或是穿著「粉色」相關色系的衣著為甚麼會被議論,甚至是被嘲笑呢?藉由這個議題,今天就來談談顏色所賦予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性別平等教育該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談談藍色以及粉紅色做為性別象徵的起源。粉紅色作為女性性別的象徵的起源約在十九世紀中葉,因為知名服裝設計師在設計女性服裝時採用粉紅色等柔和色調,在當時蔚為風潮。所以時下的潮流即是女性服裝為粉紅色,同時在廠商的刻意操作之下,廣告平面設計、行銷皆將粉紅色與女性做深刻的連結,從那時開始,粉紅色成為女性的象徵。同一時間,藍色、黑色這類偏深色的色調也因同樣的原因而被操作成為男性的象徵。
在美國,新手爸媽產檢之後,會請醫生不要告訴他們小孩的性別,並讓醫生將寶寶的性別密封在信封中。新手爸媽會直接將信封轉交給蛋糕店,請蛋糕店製作一款切開後可以知道寶寶性別的蛋糕,在親友的見證下一同揭曉寶寶的性別。想當然,蛋糕的內餡顏色,就是粉紅色或是藍色。切開是粉紅色,就代表寶寶是女生;切開是藍色,就代表寶寶是男生。
所以若是用超譯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就代表,在我們出生之前,我們的性別就已經與藍色、粉色畫下等號,我們的性別已經被顏色「定義」,這是典型性別刻板印象的呈現。「性別刻板印象」的英文翻譯為Gender Stereotype,這邊的Gender準確的翻譯為「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指一個人在所處的社會或是環境之下,這個社會或是他自身對於自己的生理性別的期待。舉個例子來說明,若生理性別為男性,社會會期待他成為一個堅強、勇敢、不哭泣的人;若生理性別為女性,社會會期待他成為一個溫柔、婉約的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之下,慢慢型塑我們對於生理性別是男性以及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就這樣一代傳一代,性別刻板印象就這樣延續下來。
再加上在生活中,舉凡小孩子的玩具、穿著,乃至廁所圖示的男性/女性標示都已被顏色「定義」,並實際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決策。在嬰兒用品店,常常會用藍色或是粉色來代表男生或是女生的用品或是玩具;男女廁的圖示也是用藍色或是粉色來做區分。所以,今日會提出小男生戴粉色口罩被同學議論,這樣的議題,並非沒有來由。
以目前的教育制度來說,學校師長會透過性別相關的課程設計或是活動,來讓孩子了解性別相關的知識或是議題。而在生活方面,我們可能沒辦法一夕之間將所有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圖示換掉,不過我們可以運用所學,透過實際的行動來展現對於性別的尊重。例如讓孩子知道粉色的衣著,不單單只有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孩子可以穿戴,而是任何生理性別的孩子都可以穿戴,因為顏色不分性別,也不代表性別,更不用因為顏色的性別刻板印象被議論。像是這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男性官員們,已經透過在記者會戴粉色口罩這個行動,帶給孩子實際的性別平等教育示範。並且在網路上,各個性質不同的媒體平台都透過將Facebook、IG的頭貼配色改為紛紅色,一同表達「顏色不分性別」這樣的性別平等教育理念。
以現況來說,雖然性別平等教育看來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不過相信在學校教育、各大媒體、以及家長教育對於性別平等的教育的努力之下,社會上對於性別刻板印象將會日漸消彌,創造出一個多元、友善、包容、共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