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108課綱概論素養面面觀職業試探升學專區時事焦點
精選文章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任,家長可以怎麼做?
##核心素養
# #素養導向
# #素養生活
# #家長
# #負責任
更新時間   2024-10-07
瀏覽量   49
作者    毛渝婷
責任編輯    廖亭雅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為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負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責任需要肩負,照顧家人寵物、維持家中整潔、完成工作內容等等,多到數不勝數;那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使其能為自己負責任?

  首先,先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延伸反思:
1. 為何要學習負責任?
  學習負責任事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行為,能夠認知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使孩子能三思而後行,避免一時衝動;並且教導孩子擁有收拾殘局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帶來的結果負責任;再者,能夠為自己負責任才可間接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誠信,人與社會間的互動中,誠信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橋梁。

2. 負責任有何重要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漸漸對自己的生活及人生負責,學習負責任的同時也在培養孩子做決定的勇氣;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不因自己需負但未負的責任,進而損及他人的權益,相信孩子自身也不希望自身的權益因為他人而受影響;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有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使孩子能正確規範行為及自省。

3. 為何孩子不會/不敢/不願負責任?
(1) 不會負責任:家長在孩子犯錯或需負責時給予過度的無條件信任,並且為孩子不斷履行本屬於他們的責任,孩子失去負責任能力的同時,還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會有他人為自己負責任,無法意識到自己才是需要負責任的一方。
(2) 不敢負責任: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懷揣著擔心的情緒,害怕孩子受苦受傷,為了避免孩子在行為過程中經歷痛苦,就會給孩子施打「負面情境預防針」縱使是為了孩子得以預見自己可能面對的事實並先有心理準備,過度的施打卻是希望孩子知難而退;孩子在不斷的「施打」過程中,對決定、行為、未來充斥著負面情境的預演,在實施之前就先行打退堂鼓,逐漸地也失去了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
(3) 不敢負責任:孩子試圖訴說自己的行為及錯誤後,家長表現出過度的情緒反應,過分的斥責、憤怒、悲傷等,都會使孩子對於家長的情緒起伏變得十分敏感,生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滔天巨浪;抑或是家長不給予孩子信任,在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妄下結論並且不聆聽緣由,不由分說地斥責,強加本不屬於孩子自身該負的責任;在上述兩種情況下,責任彷彿化身利齒猛獸,與家長訴諸事實如踏上遍布地雷的戰場,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炸得遍體鱗傷,使得孩子不敢貿然接觸進行對話,不敢於想像讓家長知道自己需要付出的責任後的反應,對於負責任產生恐懼,進而愈發不敢負責任。
  身為家長,能怎麼做?
1. 對孩子要有信心與信任,需要具備「放手」的勇氣
  孩子需要負責任時,不馬上進行介入,以教導、引導孩子如何負責任,可以在孩子不知怎麼做時給予建議及適當的幫助,但過程中盡量不干涉、不插手,試著放手讓孩子一步一步地靠自己完成,身為家長,須具備相信孩子擁有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之信心。
  另外,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行為應給予信任,不輕易定論事情的始末,使孩子被「定罪」,陷入百口莫辯的境地;以「詢問」取代定義與定論,給孩子自證與說明的機會,除了不讓孩子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外,也能從詢問的過程中慢慢引導孩子認知自己在整個事件中應有的責任。

2. 穩定的情緒方能構建孩子有安全感地負責任的後盾
  孩子若犯了錯、做了決定,別急著讓情緒的猛獸破柵而出,苛責及情緒化從來不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先冷靜地傾聽孩子的表述,了解事件的輪廓後評估孩子是否具有負責任需要的能力與決心;作為家長,需要成為孩子安定的力量,使承認錯誤及負責任不再令人畏懼。

3. 正確教導孩子認知自己的哪些行為需要負責及適當地預告後果
  孩子要知道甚麼行為需要負責任,才能夠正確的認知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家長在察覺孩子對於責任的界定不明確或想逃避責任時,應及時告知與勸阻,孩子方能了解哪些責任是自己行為所須承擔及負責的。
  孩子做決定前,適當地告知可能要面對的後果與責任,孩子能更仔細反覆地思考行為的意味與必要性;謹記,「預防針」施打需適量,皆知「藥有三分毒」,切勿誇大事實,過大的「劑量」可能會導致孩子畏手畏腳,進而喪失做決定的能力,施藥需有方且有度,孩子才能在做決定及負責任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穩固。

負責任是所有孩子成長的必修課,相信在家長的細心引導及教育下,孩子皆能順利修畢,成為能為自己負責任的小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