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人員替人治病療傷,好厲害!以後我也想當幫助人的醫生」、「公車司機可以開車到好遠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漫遊城市嗎?」、「老師懂的知識好多,希望我以後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職業選擇這件事看似是高教畢業準備就業時才會面臨到的難題,但其實我們可以更早開始準備,帶領孩子找到更多可能性!
日常生活多觀察,提高學生興趣
很多學生不清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找不到興趣所在的前提之下,自然缺乏發展的動力;甚至有些家長因為害怕孩子「浪費時間」,會選擇直接提供「容易走的好選項」。但比起直接指路告知終點,不如陪伴孩子多多觀察,從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一起反思,抽絲剝繭找出新方向。
對於事務繁重的家長而言,引導孩子自主觀察、提升對外在事物的敏感度,不僅能相對減少主動提供相關資訊、而孩子只是被動接收訊息的時間,同時也訓練孩子反思的能力。除了家長自身工作內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接觸各種職業工作者的機會,家長除了分享自身工作的內容與所需技能,在與外界社會接觸時也能試著引導孩子帶著好奇心思考。
家長不做指揮者,改當「夥伴」
做為現階段價值觀最接近的人生前輩,家長與孩子的思維方式是最相近的;孩子對於職業的嚮往有可能受同儕的意見影響,或是因一些刻板印象而有所偏頗。因此,由家長引導孩子用更多元的角度觀察日常是有最直接影響力的。
學生的固定出入場所及所接觸到的人群相對較為單純,不外乎是家庭—學校—補習班,接觸到的大概是家人、老師、鄰居等等,對於職業的多元認知或許相對缺乏。家長可以先從家人的工作開始說明、介紹,再延伸至學校老師的職務內容,並詢問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對這些工作有什麼樣的想像與觀察?接著可以跟孩子一起搜尋這些職務的相關工作內容,協助解釋孩子還未接觸過的實務經驗,讓孩子更全面理解這些職業可能所需的能力,反思不同工作的內容與價值。
燈泡亮了,新點子源源不絕
一旦開始找到新的角度看事件,眼中所見的風景便會開始改變。
養成孩子在生活場所觀察的習慣後,我們可以將觀察對象從家人、老師,發展至管理員、公車司機、交通警察等等,將孩子的觀察視角拉到生活圈之外,更靈活運用與不同人接觸的互動機會。一旦孩子的觀察對象開始多元化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指出在這些職業之中,有哪些特點引發了自己的興趣?透過蒐集相關資訊,更完整理解與自己的興趣相符的工作,也開始檢視自己擁有的能力可以如何結合這些職務所需能力,讓對於職業選擇的想像變得更實際。
從做中學,實務經驗讓孩子離興趣更近一步
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學年度起與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合作建置45所「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則設置有22所自辦式示範中心加入營運(詳細名單須上網查詢)。示範中心所提供的職業試探課程,讓學生對未來工作與職場有所想像與啟發,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以上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教署網站)。
前面透過家長逐步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不同職業工作者的樣貌,並指導孩子將這些職業連結到自身的興趣所在。而在發想將來希望從事的職業後,可以搜尋各縣市的配合體驗示範中心有哪些職業體驗,讓孩子能更清楚理解各職業的實務操作樣貌及可能碰到的問題。也可以藉此規劃在走進嚮往職業時,可以透過哪些管道補足自己尚且缺乏的能力,透過學習,具體執行與修正自己的應用能力。
職涯探究並非一蹴而就,而透過生活中的觀察,以及因為好奇心而自主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能更早理解與培養自己的多元能力,對於未來的選擇有更清晰的思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