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108課綱概論素養面面觀職業試探升學專區時事焦點
精選文章
生態失衡的考驗 ──「海膽」
#海膽
# 海洋生態失衡
# 繁衍過少
# 繁衍過多
更新時間   2024-12-13
瀏覽量   1,131
作者    盧佳妤
責任編輯    王胤頡
日式料理丼飯上鋪上滿滿的海膽,讓人胃口大開。一聽到海膽的想法或許不是樣貌、生長環境,而是各種海膽料理吧!你知道看起來無害的海膽,卻可能造成海洋生態失衡的主因嗎?俗諺:「沒吃過豬,也至少看過豬走路吧!」,讓我們先來快速認識海膽。

快速認識海膽

群居生物海膽,在世界各地海域可發現它的蹤跡,生長範圍在潮間帶至水深700米之間。靠著透明、微小、數目較多的管足、棘刺進行移動。
母海膽長年受孕,一年中排產卵數次。只要有一隻將受孕的卵或精子傳遞出去,將會激發可交配海膽開始進入排卵或排精的狀態。此現象稱為生殖傳染病。

食用歷史

食用部位為生殖腺,生食與熟食可食用。史前時代時,紐西蘭、美洲都有食用海膽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人開始食用海膽,搭配壽司、丼飯做販售,海膽就此名聲遠播。 
日本業者發展新養殖法,先撈起野生海膽,進行人工特別養殖法,讓海膽食用曬乾後昆布(加工過後的昆布不會融於水,海膽可好好享用),在兩個月之中就可以讓肉質變得香甜。

海洋生態失衡

繁衍過多:
近幾年在美國、澳洲傳出海膽過剩,危害海洋生態。
從2014年起美國西岸,海膽暴增超過10000倍,覆蓋範圍從加州到阿拉斯加海域。
2018年澳洲發現海膽遍佈海岸線生態失衡。海膽繁殖速度過快。政府與當地海產業者合作,推出眾多海膽料理,呼籲民眾多吃海膽,讓生態回歸平衡。

繁衍過少:
台灣沿海面臨海膽缺乏。在2010年,澎湖政府頒布限制禁捕撈8公分以下海膽,在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為合法捕撈期,在非捕撈期捕撈將進行開罰。不過復育成果有限。
海洋學者發現,政策並未考慮海膽習性,夏天是海膽繁衍的時期,與合法捕撈期相衝,將成熟的海膽捕撈走,留下未成熟的海膽,繁衍後代。若此方法持續進行,可能會讓海膽走向生態的浩劫。

海膽多樣的美食,滿足大眾的口腹之慾。好奇海膽而搜尋文章的小編,這才發現,各國面臨的危機不相同,努力維持生態平衡。
海洋與我們密不可分,各國推出的政策希望可回復生態平衡。2018年推出限用塑膠袋、塑膠吸管,希望購買者攜帶環保袋、吸管,重複利用,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