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樂團有大提琴?帶你認識國樂中的低音樂器!
#國樂
# 大提琴
# 環保
# 生態保育

責任編輯 方語真
在現今大部分國樂團中,除了傳統大家熟知的國樂器之外,還可以看到許多西樂器,例如西洋鈸、定音鼓等,除此之外,就是今天要談論的主題──大提琴。為什麼國樂團中會有大提琴呢?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國樂團的音樂會時,看到大提琴會感到十分疑惑,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國樂團中有大提琴的原因吧!
國樂中的西樂器
在國樂的發展脈絡下,國樂漸漸走向「交響化」、「西化」,對於樂團中樂器的編制、樂器的製作越發重視。由於國樂樂器中,大多數的樂器音域較高,低音聲部較為缺乏,且尤其缺乏像是胡琴這一類的拉弦樂器,故引進西方的大提琴、低音提琴作為國樂團的基本樂器。
國樂樂曲中之所以使用西樂器,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整的樂曲呈現。由於每個樂器的音色以及特性不同,能發出的聲響也有限,為了更完整地呈現作曲家理想中的聲響,作曲家會根據樂曲色彩,選擇以不同樂器呈現。例如:同樣都是樂器「鈸」,但是中國鈸與西洋鈸發出的聲響有所不同,對於作曲家或指揮在調整樂團配置上,兩者的效果有很大的差異。
國樂低音拉弦樂器的出現──「革胡」
雖然同為拉弦樂器,但提琴與胡琴的音色、效果,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為了創造出一把屬於國樂的低音胡琴,國樂家們不斷地製作改良,在1950年代,由上海音樂學院的楊雨森先生創新製作出了一種新的胡琴樂器──「革胡」。
革胡是融合大提琴的特色創新製作出的樂器,以下說明革胡與大提琴的異同之處:(如下圖所示)
革胡與大提琴構造比較圖
➤相同之處:
1.定弦:四條定弦皆為A D G C。
2.演奏方式:兩者的演奏方式一樣,都是將樂器以琴腳固定在地上。(胡琴是放在演奏者的腿上)
3.弓的種類:兩者是使用相同的弓。
4.弓的位置:兩者右手拿的弓,都是與樂器的主體分開的。(胡琴的弓毛是扣在兩條弦之間的)
5.持弓的方式:兩者均是從弓桿的上方持弓。(胡琴是從弓毛那一側持弓)
➤相異之處:
1.構造:兩者的外形與內部構造,均相差非常多。
2.琴橋:革胡的面板上,架著弦的琴橋(琴碼)是貫穿面板的,大提琴則是固定在弦與面板之間。
3.音色:兩者的音色十分相似,但相較之下,革胡的聲響仍保有胡琴的特色,較為滄桑,大提琴的聲響則較為渾厚。
4.發聲原理:革胡的發聲原理結合了大提琴「板震發聲」與胡琴「膜震發聲」的特點。
補充說明
板震發聲:提琴樂器是以弓毛摩擦琴弦觸發振動,並透過提琴的內部構造,將震動傳至提琴,帶動提琴內的空氣產生震動。
膜振發聲:胡琴樂器也是以弓毛摩擦琴弦,但與提琴樂器不同之處在於,發聲是受震動傳導至胡琴上的琴皮影響。
目前臺灣的國樂團,大多是選擇大提琴作為國樂團的低音樂器,但在臺灣還是有使用革胡的國樂團,例如臺灣國樂團等,臺灣也有一些優秀的革胡音樂家。除了根據不同的聲響效果來選擇使用革胡或大提琴之外,影響樂團選擇的因素還有樂器的普及率。
傳統藝術為保育生態的應變──「環保革胡」
由於革胡上的重要發聲構造須捕捉蟒蛇來製作,相較之下,數量較大提琴稀少。捕捉蟒蛇不僅要殺生,更可能影響到生態環境,傳統藝術在環境保育意識抬頭的環境下,面臨到需要改變的狀況。在這樣的趨勢下,香港中樂團以樂器研究改革的阮仕春主任為首,推動革胡的改良,以達成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兼顧國樂樂器的使用與發展。懷抱著這樣的情懷,香港中樂團製作出第一把「環保革胡」。
環保革胡以PET聚酯皮膜取代蟒蛇皮,音色與原本的革胡相似,但發聲方式與一般革胡不同,環保革胡結合了大提琴「板震發聲」與胡琴「膜震發聲」的特點,使用「板膜共振」的發聲方式。不只是革胡,香港中樂團也推出其他種類的環保胡琴,包括高胡、中胡、二胡、倍革胡(低音革胡)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來樂器也會推陳出新,不斷地提升質量,並符合時代的趨勢,如何在傳統之上製作、改良出適合現今國樂團需求的樂器,也成了音樂家、製琴師的重大課題,從「環保革胡」的出現,也可以看見現今社會對於環境保育的重視。
革胡與大提琴在音色上雖然有些相似,但仍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下次有空的時候,不妨走進音樂廳,實際感受國樂團中的大提琴是扮演什麼角色,與國樂樂器又擦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吧!
聽聽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