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上映的鐵路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以眾籌募資背景,在院線開出近六百萬票房的亮眼成績。《南方,寂寞鐵道》由曾獲金馬殊榮的蕭菊貞教授執導,趕在南迴線電氣化前夕,追尋這段最偏遠鐵道的過去。南迴鐵路西由枋寮站起、東至臺東車站,一道鐵路串起四十年歲月,從站長、車長、司機員、機師、工人、鐵道迷……在導演的鏡頭中,交織出南迴不為人知的鐵路風情。
一條MIT鐵道:南迴的美麗與哀愁
1980年代,政府啟動南迴鐵路興建工程,經過10次路線勘定失敗,終於選定枋寮-臺東線,開始漫長而艱辛的。南迴鐵路的興建全由本土工程師團隊設計,過程「篳路藍縷」──在那沒有衛星定位的時代,只有實際走到的地方才有數據。巨大的手繪觀測圖上,每一公分的線段都來自測量員的一個腳印,與製圖員不眠不休的加班夜晚。
除了工程師以外,南迴工程還有無數的鐵道工人,在高溫、噪音與淹水的危險環境工作。鐵路沿中央山脈南繞,大大小小的隧道錯落其間,最長的中央隧道長八千餘公尺,在當時的工程水準是難如登天。正如片中一名工程師回憶道:「一天頂多前進幾公尺,貫通不知何年何月!」
歷經10年辛苦建設,南迴鐵路終於在1991年全線竣工通車,在環島鐵路中服役至今。
半生鐵道人,傳承鐵道魂
在《南方,寂寞鐵道》中,鏡頭不只對準鐵道,更包含那些圍繞在鐵道的人們。有機師致力將報廢車體拆解重組為藝術品,有鐵道世家的兒子將父親的站長帽改裝作為自己的司機帽;還有無數曾乘舊列車通勤的學生、游子,各式各樣的生命故事,隨列車穿梭南臺灣的大山大海,烙印在觀眾的心中。
2020年12月22日,最後一班舊式藍皮普快車3672車次抵達臺東站,同月普悠瑪首度通過中央隧道,南迴正式進入電氣化時代。時代與科技會不斷前進,而舊鐵路的種種留在時空的月台上,成為遙遠的記憶。車上的我們,回顧過去,才能瞻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