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升學專區素養面面觀108課綱概論英文素養力職業試探
精選文章
每天都在做出重大決定-如何脫離選擇障礙?
#選擇障礙
# 分析
更新時間   2025-04-23
瀏覽量   2,368
作者    張偉豪
責任編輯    崔樂琪
人們每天都要面臨很多選擇,決定今天要吃什麼、要複習哪些書、要參加多少活動,這些都只是個人小事。選擇包括如何帶領社團活動,如何安排接下來的小論文競賽內容,生活中實在有太多的項目等著人去選擇。

在沒有足夠的想法與資訊不足的情況下,不想做出後悔的決定,於是開始陷入兩難的地步,希望每天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以走在最好的人生道路上。

做決定的難題:無法vs不想

有時無法做出決定,並不是沒有想法、資訊不夠或責任歸屬的問題,而是本身不想做出抉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不習慣自己做決定:

在一些家庭中,學生的道路永遠都是被規劃好的,從小就按照父母的安排上課、補習、學才藝,更甚者從大學、未來職業、伴侶的選擇都是如此。時間久了,學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失去自我思考代表在未來無法自行解決問題,並且每一項決定都是困難的,而這也是現今社會想打破的現象。

2.沒有足夠的心理素質:

做出決定就代表要承擔責任,不論是在學校、職場、或是一段關係中,為了避免責任而將選擇權交予別人,這樣一來心理負擔或是壓力較小,但也因此限制了個人成長。

3.選擇錯誤代表失敗:

有些人迴避選擇是因為若做出錯誤的決定、處理事情不當,代表自己不夠優秀,從而逃離當下,把選擇權給別人處理。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出決定?

1.確認解決項目:首先必須釐清真正的問題,同時列出解決的方案。例如今天要舉辦為期兩天的校園社團表演,對個人來說遊玩或是展現自我很重要,但對社團來說重要的是團體運作以及向心力,該如何從中取捨並安排個人與社團時間會是一個問題,此時將可執行的項目先列出。

2.分析選項:將選項列出後按重要程度進行排序,透過制定先後標準來梳理思緒,同時確認有沒有額外的選項存在。再對所有的選項進行分析並蒐集更多的資訊,可以從有建設的反對意見開始思考,並探討選項帶來的風險。

3.做出選擇:做出選擇時必須抽離情緒,想想幾分鐘、幾個月、幾年後會有什麼感覺或後果。同時思考是否能接受最壞的結果。

4.面對結果:先試想如果這麼重要的任務失敗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注意諸多不確定因素,並做好心理準備,在之後能夠更坦然、冷靜的應對。
以上步驟能幫助個人做出抉擇,但過程中心裡總有一些過不去或是猶豫,所以必須要有一些心理建設,減輕對於結果的得失心,做出決定後就不要後悔,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選擇障礙。

把所有事情都定下來

如果認為做選擇很浪費時間,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訂定規則。以高中生活為例,先做出時間規劃表,將一周內該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例如星期一早上複習國文與社會,中午吃小麵館,下午針對數學與自然進行補強,並預定夜間11點前上床就寢。利用此類預排方式,來減少因為思考而花費的額外時間,很適合想要短時間衝刺的同學。

最後,擺脫選擇障礙從來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思考,所以真的無法下決定的話,就照直覺行動吧,說不定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