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升學專區素養面面觀108課綱概論英文素養力職業試探
精選文章
愛因斯坦?奧本海默?誰才是真正的原子彈之父?
#原子彈
# 核武
# 奧本海默
# 愛因斯坦
更新時間   2025-04-23
瀏覽量   9,577
作者    A.Liu
責任編輯    廖亭雅
現正熱映中的電影《奧本海默》無疑在臺灣掀起一陣旋風。我們在學校歷史課甚至是理化課或多或少都聽老師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主要歸功於原子彈毀滅性的力量,所以可以理解為何這部電影在香港、臺灣、韓國等二次大戰同盟國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今天就來淺談電影角色們與原子彈之間的淵源,以及其中的故事背景。

二次大戰下的軍備競賽
電影中有提到最早著手研發原子彈的國家其實是德國而非美國。當時德國科學家發現了所謂核分裂的現象:藉由中子撞擊原子核使其分裂成兩個較小原子,同時釋放多個中子並產生能量。釋放出的中子又可再一次撞擊其他原子核,形成連鎖反應。此情報被美國攔截後,於德國潛艇在運送相關儀器的途中將其炸毀,延遲了德國製造出原子彈的時間,再加上當時德國忙於侵略蘇俄,將資源大量投入到作戰中,導致沒有剩餘資金與技術繼續研發原子彈。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羅斯福則是接受眾多科學家的建議,開啟了所謂的曼哈頓計畫,並成立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由奧本海默擔任主管要職。

原子彈的誕生
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在求學階段學過質能互換方程式:E = mc²,如此簡單的等式卻是研發原子彈的關鍵要素。透過這個式子可以計算出當原子失去中子並一分為二後所產生出的能量大小,來得知原子彈爆炸後的能量釋放並預估其殺傷力,才能有效運用在軍事用途上。愛因斯坦不僅提出光速為一定值,同時用相對論來說明光速是所有物體運動速度能夠達到的最大上限,並成功藉由光速將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轉換關係解釋清楚。之後奧本海默便依循這些理論成功研發出鈾-235與鈽-239原子彈,並於波茨坦會議時期試爆成功。

誰才是真正的原子彈之父?
相較於奧本海默的全程掌控,愛因斯坦對於將核分裂理論應用在原子彈上是持反對態度的,即便他簽署了促成曼哈頓計畫的 Einstein—Szilard letter。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擔心原子彈的誕生會對世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他甚至在得知自己高估希特勒對於原子彈的掌握程度後,公開表示自己非常後悔簽署那一份文件,所以愛因斯坦其實是完全沒有參與原子彈的研發過程,對於其開發進度更是一無所知。不過正因為質能互換、相對論等學術發表的問世,才得以讓後續美國科學家們在研發工作上順利完成,促使美國搶先德國早一步開發成功並結束戰爭。由此可知原子彈的研發可以沒有奧本海默,但不能沒有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