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太吵我可以要求賠償嗎?3招維護居住安寧權
#居住安寧權
# 噪音
# 社維法
# 鄰居
# 住家
# 損害賠償

責任編輯 王婕秋
日前藝人隋棠被樓下鄰居投訴深夜製造噪音,影響睡眠品質。隋棠隨即透過臉書發文澄清並說明和鄰居溝通過程,沒想到鄰居再度反擊,痛批一派胡言。隨著事件討論度逐漸升高,也讓「居住安寧權」受到大眾關注。本篇文章將藉由這個新聞事件,帶大家了解相關法律知識,面對經常發出聲響卻屢勸不聽的鄰居,除了大聲斥喝、拳腳相向,其實還有其他解決方式。
(居住安寧權:於他人居住區域發出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噪音,應屬不法侵害他人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如其情節重大,被害人得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賠償。)
遇惡鄰居擾民 可依法提賠償
你有被鄰居不勝其擾,進而影響生活作息的經驗嗎?多數人認為擾鄰行為包括:半夜噪音不間斷(腳步聲、搬動家具);衛生習慣不佳(抽菸、隨意擺放垃圾);侵犯隱私(架設監視器或偷拍);放任寵物亂吠、隨地便溺等,都是有可能引發其他住戶不滿的行為。
如果遇到上述情況,可以依照《社會秩序維護法》請警察前往查看並勸導,如果鄰居還未改善就會提出罰鍰。最後仍然無法制止其行為,則可用《民法》提告要求「損害賠償」。不過提起民事訴訟需要舉證,通常原告會先透過警察機關,或環保局等噪音測量單位到現場測量。
除了尋求法律途徑,也可以選擇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處理。例如:在社區所有權人會議上,住戶共同決議規範範圍、違規住戶之改善期限,逾期仍未改善管委會將有何種處置。此外,也提醒大家切勿採取私下途徑報復,以免尚未解決被擾事件就讓自己吃上官司。
維護自身權益 別忘尊重他人
另外,在維護自己的居住安寧權的同時,也要留意一下自身行為別侵害到他人權益。想減少室內噪音有以下幾種方法:夜晚降低說話聲量、選擇低噪音電器用品、用壁紙等具吸音效果的材料增加牆壁反射、木質傢俱具纖維助吸收噪音、使用氣密隔音窗,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在牆壁、地板或天花板上加裝吸音材料等。
除了噪音問題,公共環境衛生、寵物吠叫,甚至是個人隱私權皆須留意。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他人身上,想要有個美好的居住環境,可以先從自身做起!
參考網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