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課綱大比拼──彈性學習「節數」及19項議題
#九年一貫
# 新課綱
# 素養
# 學習歷程
# 升學
# 教育
責任編輯 方語真
繼上次說明了課綱主要導向及科技領域的介紹,我們接下來比較一下彈性學習的課程分配及19議題的差異: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上述表格還是覺得有些籠統嗎?這裡還有一張不同區塊讓您一目了然!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上圖表格呈現了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制上的改變,新課綱已將新住民語作為真正需要被重視的語言,並且在彈性學習課程融合了「讓學生自己選擇」的機會。
課程方式改變-不同於以往實驗課的探究與實作
不僅小學強調使用科技載具,國中與高中也增加了探究與實作課程,不再像以往的學科知識學習後,進入實驗室實作而已。「探究與實作」將其過程分為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在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能應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算思維培養-數學課使用計算機
在數學的學習上,以往林林總總的計算式,不僅背不完還要自己計算,無法面對數學這樣抽象概念的孩子早就用「背下來」解決他們的數學題目了,新課綱搭配使用計算機,瞭解基本理念並且知道運用重點,注重的是孩子的數感及邏輯的培養。
彈性課程-孩子的自律及自驅力養成
沒有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失敗,因此給予孩子更多學習自主的空間,且參與養成孩子的自律及自驅力過程,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也是讓家長更輕鬆、不用總是勞心勞力的好選項。
新住民語-自由選擇孩子的第二語言
除原有的本土語文課程(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外,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新住民語文課程列為小學必選課程,學生由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及新住民語當中選一種修習,並不會造成學生過多負擔。而這七種語言分別是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東南亞七國語文。
(資料來源:新語新愛新教材-新住民語文教學啟動元年)
學習歷程-重在過程及思辨能力養成
不同以往的備審資料,總是在最後學期天天熬夜準備,學習歷程分別是在每個學年度皆要上傳相應資料,該資料會在大學作為入學的部分參考資料,對此許多家長會擔心如果本身資源不足會不會造成孩子競爭力降低,但小編認為學習歷程的本意是「讓孩子練習思辨的能力」,未來我們也會撰寫「如何製作學習歷程」來降低大家對學習歷程的擔憂!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19項議題,我們簡單的用表格來呈現:
因應現代社會意識及不同面向的議題討論熱度漸漸高漲,相較九年一貫,十二年國教額外涵蓋了13種議題(包含家庭教育),教學過程須與各領域、科目做適當的轉化及融合(其衍伸出新的題型-素養題型,未來我們也會針對不同科目的素養題做說明),不論在正規或是彈性的課程裡,教師的教學方式更是大轉變,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跨域吸收,也實現養成「能融會貫通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