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課綱上路之後,素養導向教學設計中強調的一點就是「跨領域的學習」,而什麼是跨領域教學或是跨領域學習呢?其目的在於將不同學科或是不同領域的學習重點有關聯性的部分依主題的方式統合,教師的教學模式不再僅僅是專注於自己擅長的科目的知識及學習重點,而是要聯合其他學科的教師共同備課,設計跨領域的教學課程,用以形成108課綱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讓孩子運用跨領域的學習方式,讓學習成效具有加乘的效果。
以環境保育作為共同主題為例,其涵蓋的學科為:自然生態、公民參與、文學閱讀、藝術美感。依課程的設計來說,自然生態的學習重點可能在於了解棲息地破壞、物種滅絕、珊瑚白化等知識點;而公民參與則是實際了解問題並做出行動,透過淨灘或是資源回收等公民行為來實踐環保;文學閱讀則是可以透過廖鴻基、夏曼‧藍波安等自然關懷作家的文學作品,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藝術美感則是可以依環境保育作為主題,將其用藝術的形式表現,例如創作畫作,或是演一齣環境保育的舞台劇等等。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相信學生在一連串有系統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對學習主題更多加深加廣的認識,達到更有成效的學習目標。
其實跨領域教學課程設計有三個不同的模式!接下來將而三種不同的跨領域學習模式接下來就讓恆素養團隊為您一一介紹吧!
多學科統整
找出各學科共同的主題並加強其關聯性,但其焦點仍在不同學科,學科的界限仍然清楚,此種多學科統整模式可以保持學科完整性。
科際統整
在科際統整這種模式下,學科的明確界限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依照知識性質合併的學習領域,在不同學科間找出並強調各學科共同具備的學習重點。
超學科統整
在超學科統整模式下,則是打破學科的藩籬,以真實世界或學生興趣為發展的基礎,將各科的知識及學習重點融入在生活情境之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核心作為課程設計的原則。
經過上述這三種不同模式的跨領域教學設計的介紹,可以見得第三種「超學科統整」為素養導向教學的最終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在活化的跨領域課程設計中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透過加深加廣並融合生活情境的學習,可以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之中,成為素養導向教學的終極目標,成就每一個孩子成為終身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