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寫作四要素,寫出好故事一點都不難!
#故事寫作
# 故事練習
# 故事

責任編輯 毛渝婷
故事有多種表達形式,像是小說由文字組成,也可以像是古老的神話是透過口語傳播。一個生動的故事能讓讀者如臨現場,感受到其中的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該怎麼寫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好故事呢?
完整的故事架構會需要以下四要素:
1.地點/景物:如果故事裡沒有圖片,就需要用文字來幫助讀者想像出故事的場景,地點和景物的具體描述能讓讀者在腦中建構出畫面。先試著以「我」為主詞,搭配五感動詞來描述,例如,例如「我看見一棟紅色的平房,有藍色的木門,空氣中有泥土和青草的香氣,我的肌膚感受到潮濕的細小水珠,遠方傳來教堂的悠揚的鐘聲......。是不是已經很有畫面了呢?
2.時間:敘事的順序能幫助讀者梳理出情節的發展,時間的描寫可以是具體的,比如「早上七點」;也可以用事件表示,比如「吃早餐的時候」、「吃晚餐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場景來表達,比如「太陽剛升起時」、「海水漲潮時」。
3.角色:故事中的角色是必備的,角色可以是人、動物、甚至是物品。可以藉由角色推進情節的發展。角色的性格、外貌、行為的描寫會讓故事更立體,性格可以是「開朗的」、「害羞的」或「勇敢的」;外貌有明顯的特徵,例如「身上有咖啡色花紋」、「穿著灰色大衣」、「一頭白色的短髮」,角色的設定可以影響讀者投入的程度與層次。
4.事件:故事的根本是情節,也可以說是由數個事件所串聯起來的。事件是故事的核心,它會讓故事高潮迭起,更加吸引人,使讀者產生想繼續讀下去的動力;描述事件時,需要有清楚的邏輯能力來表達前因後果。
除了上面的四要素,善用形容詞可以讓故事更為有聲有色。就像烹調美味的料理時,會加入佐料提味。形容詞不需要華麗,運用合宜才是重要的,就像太鹹、太辣的食物就難以下嚥,簡單的形容詞若能使用的恰到好處,一樣能讓故事更有畫面感,進而建立起一個小宇宙,牽引讀者隨之運轉。
以下用小短文作為寫作範例,並比對四要素來做分析:
改寫前:「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一隻小狗,我用零用錢買了罐頭給牠吃,並幫牠做了個小窩,牠吃完罐頭後在小窩睡著,我回到家問媽媽能不能養小狗,媽媽答應了。」
四要素:1.地點/景物:回家路上、小窩、家;2.時間:放學、吃完罐頭後、回到家;3.角色:我、小花狗、媽媽;4.事件:回家、看到小花狗、用零用錢買罐頭、做小窩、問媽媽能不能養小花狗、媽媽答應。
改寫後:「今天放學後,我急著回家,走到半路時,我看到一隻小花狗站在路邊,牠看起來又瘦又髒,我不忍心看到牠這麼可憐,於是我決定從錢包裡拿出零用錢買罐頭給牠吃,小花狗一看到罐頭,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小花狗吃飯時,我決定為牠做個可以避寒的溫暖小窩。我找了一個還算乾淨的紙箱,放入聖誕節時媽媽送我的圍巾,讓小花狗可以待在裡面休息。小花狗吃完罐頭,鑽進小窩安靜地躺下,很快就進入夢鄉了。看牠熟睡的模樣,我心裡感到很溫暖。回到家後,我小心地問媽媽能不能把小花狗帶回家,讓牠成為家中的一員,媽媽聽到後竟然爽快地答應了。」
故事練習建議:
1.寫遊記:每次去旅行或出門玩之後,可以試著把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感受到的氣味記錄下來,不僅能練習寫作,還能提高觀察力。在寫作過程中可以用旅途中拍的照片回想輔助,並且用文字來描述照片中的景象和背後的過程,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當時的感受。
2.寫日記:寫日記是很好的練習,可以記錄每天發生的有趣事件,學會安排事件的先後順序,讓故事更有邏輯,長期耕耘之中,思考力和表達力會在無形之中成長,最終的目標就是讓讀者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情感,進而產生感動。
3.故事接龍:師生、親子、同學間可以一起進行故事接龍遊戲,將故事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每部分約 3 到 5 句。前一個人寫完一段故事後,下一個人續寫下一段,故事發展往往讓人出乎意料。由於每個人都無法預測前一個人寫的內容和後一個人寫的發展,能訓練思考和串聯的能力,當故事神展開的時候,就會腦洞大開,激發創意與想像力。
寫故事的能力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持續的練習來提升能力。當你開始習慣寫日記、寫遊記,或是描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時,將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夠寫出生動、有趣的故事。只要掌握四要素,你也可以寫出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