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結束漫漫長假,孩子們回到教室,有的看起來神采奕奕,蓄勢待發地迎接新學期,有的卻愁眉苦臉,提不起勁。
「蛤,好煩喔,又要上學。」
「對啊,下課後還要補安親,不能打電動了!」
「這學期的數學也太難了,怎麼可能會?」
面對孩子這樣的「真情流露」,你通常會如何回應?
其實孩子提不起勁,不單是因為缺乏學習的理由,還有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包含難以應對科目的挑戰,不知道如何安排學習時間等……那問題來了,要如何在新學期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答案並非外在的技巧,而是內在是否具備「成長型思維」。
所謂的「成長型思維」,意即相信人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不斷提升,瞭解錯誤和失敗是必經過程,從中培養逆境復原力,並積極解決問題。
當孩子內化了這樣的信念,學習動機就不再只是追求分數,或是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是來自自我肯定。
接下來,再透過「三感策略」,加強成就感、自主感、歸屬感,就會更容易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
ㄧ、提升成就感,幫助孩子改寫成功經驗
學習受挫的孩子,比起反覆提醒他錯在哪裡,更重要的是引導他重新找到「我做得到」的經驗,逐步將挫折轉化為向前的力量。
舉例來說,先協助孩子設定簡單可行的小目標,如每天睡前閱讀2頁書,降低行動的難易度。
接著,從興趣出發,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作文寫不出來,就先畫圖,再用兩三句話簡單描述,逐步再進行擴寫練習。
最後,提供具體回饋,讓孩子清楚了解他哪裡進步了。因此,比起「你好棒」,更有效的回饋是:「你將人物從外觀到動作都描述得很仔細,讓讀者很有畫面感!」
二、培養自主感,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孩子能說「這是我自己決定的」,學習這件事,就會由被動轉為主動,也會更願意把學習當作「我的事」。
以國語文學習為例,假如一學期要繳交四篇作文,我會規劃兩篇題目由老師指定,另外兩篇讓孩子自由決定。
形式不限於文字,可以是圖文並茂的手作小書或是段落短文,並提供彈性的繳交期限,讓孩子自己安排進度。
三、建立歸屬感,孩子從陪伴中找到力量
孩子需要知道,他不是孤單一人面對挑戰,遇到困難時,能夠有人接住他,有出口可以傾聽跟理解。
所以有的人會討厭數學,題目卡關只是表面,「答錯可能被罵」才是關鍵;會抗拒學習英文,不一定是聽不懂,也可能來自「記不起來,覺得自己很笨」的習得無助感。
因此,當孩子的學習遇到瓶頸,不必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緒,了解背後的原因。
如果能運用「三感策略」協助孩子學習,他就能在成就感中累積自信心,在自主感裡擁有選擇權,在歸屬感中感受到支持,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地就能啟發學習動機。於是,新學期不只是「重新開始」,更是一次「全新出發」的機會。
當孩子相信「還學不會」只是過程,並從一次次的小成功中獲得肯定,就會逐漸明白,學習從來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 恆素養 Podcast
恆素養也有Podcast囉,除了看文章也想聽聽李慢慢老師有條理的說出,更多實際教學現場印象深刻且有亮點的內容嗎?
點下方連結,找一個最熟悉的平台用聽的長知識!
👉 YouTube
👉 Spotify
👉 KKBOX
👉 Apple Podcasts
關於李慢慢
李慢慢的玩轉_故事課
🔸數位遊牧X閱讀&寫作教學X滑雪教練
🔸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著作《玩轉寫作課:導讀臺灣》、《玩轉成語課:許願魔盒》
關於李慢慢_玩轉故事課更多介紹,請連結下方網址:
Facebook 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