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108課綱概論素養面面觀職業試探升學專區時事焦點
精選文章
假消息滿天飛,如何接收正確的資訊?
#媒體識讀
#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 三面九向
# 假消息
更新時間   2024-10-07
瀏覽量   307
作者    藍婉容
責任編輯    廖亭雅


媒體生態改變劇烈,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發布訊息,各式各樣的新聞流通在我們的瀏覽器首頁、社群媒體平台、聊天群組等等。而網路上充滿使人不安的新聞,無論是錯誤的資訊還是蓄意欺騙的假消息,甚至使用AI技術製作深偽影片,網路上的訊息越來越真假難辨。本文提出「停、看、聽」三字口訣,幫助同學們看見新聞時先想一想,破解假消息的障眼法。

【停:停下手指多想想】

聳動的標題往往最抓人眼球,讓接收到訊息的人產生立即的情緒反應,以達到多人轉發的連鎖效應。遇到具煽動性的資訊別急著按讚分享,先停下來,好好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這段資訊內容是否合乎邏輯?

2.這段資訊是否提出任何證據?

3.這段資訊是否試圖引發讀者的情緒?

網路文章經常斷章取義,從文章中最為刺激性的段落擷取標題,甚至是「標題殺人」,與內文實際描述的內容毫無關聯。重新閱讀一次訊息的內容,其中的論述是否有合理的邏輯,或提出任何證據為內容背書?假使通篇文章提不出任何合理依據,這則訊息的正確性就要打上一個問號。

另外,有些網路文章雖然在資訊方面沒有太大的錯誤,卻會特意使用偏頗的文字,企圖塑造特定的立場。對應這樣的資訊,應保持冷靜,並以客觀理智的眼光判斷內容的正當性。假使這則訊息顯然惡意針對特定人士或族群,就不要再將傷害擴散出去了。

【看:看看資訊哪裏來】

經過第一步的檢驗,大致能篩選掉純粹的垃圾內容。接下來,我們應檢查資訊來源,並檢驗以下三件事:

1.這段資訊的發布者是誰?

2.這段資訊的原始出處是哪裏?

3.這段資訊對誰有利?對誰有害?

資訊的發布者往往直接影響文章的論述角度,即使是傳統上具公信力的報章媒體,也可能因其讀者群而有既定的立場。例如關於一件具環評爭議的開發案,工商報上的報導可能會著重於開發案所能為周邊帶來的經濟效應,並對環評的爭議項目僅簡單帶過,而環保團體所發布的新聞稿可能強調開發案對當地生態帶來浩劫,而不詳述開發案延遲帶來的龐大經濟損失。

網路上的新聞通常經多手轉述,往往只要在其中一個轉發過程中出現錯誤,錯誤訊息便會被大量轉載複製。查證訊息時應溯及源頭,找到最初的訊息來源,方能判斷哪些內容來自原出處,哪些則是在傳播過程中被加油添醋。

最後,檢視文章內容是否與特定團體或族群有利害關係?這則資訊的發布者有沒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到這些關係的影響?稍微檢視發布者的其他報導,或上網搜尋發布者與利害團體間的關係,都能快速檢驗這層關聯性。

【聽:聽聽專家怎麼說】

經過前述兩個步驟,應該能判斷多數文章的正確性,然而若要真正理解一則新聞的內容脈絡,往往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識。多方確認事件相關利害人的陳述,搜尋其他專業領域人士的評論,或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媒體報導,都能增加對事件認識的深度。須注意獲得較多人認同的觀點並不一定保證正確,權威人士也有可能受事件利害關係影響,給出偏頗的評論。究竟何為真相,仍然仰賴閱聽人的獨立思考來下判斷。

而在探討有明顯爭議的事件時,不妨也多聽聽持反方意見的人怎麼描述同一事件。同樣的資訊在立場不同的發布者筆下,詮釋往往會天差地遠。特別去蒐集不同立場的看法,能打破同溫層回聲室效應,增廣對該事件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