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上路一年!家長這5點應對策略 再不跟上就太遲了
#108課綱概論
# 素養教育
# 家長
# 應對
# 策略

責任編輯 李佳綺
自108課綱(十二年國教政策)上路一年多以來,「素養」一詞漸漸為人所知。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素養是學生為了解決生活問題、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為了跟上世界迅速的變動、改變升學主義的沉痾,「素養導向」帶來的改變雖為立意良善,卻也是全臺不少國小、國中和高中各級學校「甜蜜而沉重的負荷」。
政策開跑後,為教學現場帶來「直接且強勢」的改變驅動力;許多富有教學熱忱的教師受到鼓舞,不惜犧牲個人時間,報名素養導向教學課程設計的研習工作坊,絞盡腦汁撰寫服膺108課綱的教學教案及命題設計,就是為了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改變教學模式,漸漸地向「素養」靠攏。其中,這些懷抱滿腔熱血教師的不乏是資深前輩,更有些曾得過師鐸獎,為臺灣K-12教育帶來許多正向的力量,令人欣慰。
新課綱底下的教學活動既然要多元、要探究,勢必得拉寬教學實施時間,而在舊課綱時代,早有「趕課」的壓力,改了課綱,不僅進度上不完,又多了深化教學的壓力,教學與時間限制的拿捏,自然成為老師的頭痛難題。
如何在課堂時間內兼具教學的深廣?讓學生預習是必要的。學生先行找出不解之處,再到課堂上聚焦解決。如此一來,講課時間可有效降低,並符合108課綱精神「自發、互動、共好」──教學不再以打鐘時間為起訖,而是主動打破時間的框架。不過引起學生預習動機、使學生有效預習的方法是什麼?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通盤考慮之處。
清大推出「讓素養飛」平台,以自然科為始建置素養導向命題。無獨有偶,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也推出「素養.速揚」平台,以公益性質編寫國、英、數三科之素養導向教學教案。這些平台的背後是許多教授、老師的心血結晶,正是為了幫助在設計課程時遇上困難的教師。不難看出,在政策改變之後,臺灣杏壇仍有不少願意付出、積極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持續為108課綱注入活水,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在臺灣的社會氛圍與升學主義之下,家長身處學校以外,多用分數的高低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成效,因為分數的呈現簡單、顯而易見,又與升學有著高度相關。尤其新課綱上路後,若非主動涉入,家長端頗難了解新課綱推行現況,更不曉得怎麼教才好,又擔心孩子成為白老鼠,在新課綱大幅地改制後,反倒使孩子失去未來競爭力(或說成績因此退步)。
「改革」背後的不穩定,使家長衍生出危機意識,實不為壞事,重點是在危機感之下,如何順應政策的改變,積極著手改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更勝學校教育,藉由建立孩子(學生)、學校(老師)及家庭(家長)的黃金鐵三角,家長應積極涉入素養教育的歷程:
一、主動關懷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內容,而非僅注重考試分數。
二、利用親子共處時間,創造學習內容與生活情境的新關連。
三、細心觀察孩子在發現問題時運用的解決方法,對應學校的何種課程。
四、紀錄孩子進步的歷程,不主動抹滅孩子的學習動機及意願。
五、調整自我心態,理解培育素養需要經年累月,而非一蹴可及。
良好的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同心協力進行,給予孩子更多揮灑學習的空間,欣賞、尊重並包容孩子的選擇,從舊有迷思框架裡解放出來,讓孩子「不做第一,要做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