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108課綱概論素養面面觀職業試探升學專區時事焦點
精選文章
打翻果汁也沒關係:三個策略引導孩子面對挫折
#親子教育
# 親子關係
# 家長
# 挫折忍受度
# 挫折感
# 教養
# 抗壓力
# 情緒
# 情緒教育
# 情緒素養
更新時間   2024-09-13
瀏覽量   250
作者    黃玳庭
責任編輯    廖亭雅
筆者曾經在Instagram的連續短片上看到一部關於育兒的影片(看完後不禁感嘆,現在不愧是21世紀,社群網站的影片題材真的好多元):
有一位媽媽在哄嬰兒,由於嬰兒哭鬧不止,分身乏術的媽媽,請他約莫四五歲的女兒幫忙將雞蛋打在碗裡。
女兒第一次打蛋時並沒有成功,雞蛋直接從蛋殼中流到桌上,此時女兒難掩失落的情緒,激動地跟媽媽說:「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媽媽見到這個狀況,只是騰出一隻手,拿抹布擦拭桌面上的蛋液,並反覆鼓勵女兒:「沒事的」、「你再試一次」、「再嘗試看看」。
第二次挑戰打蛋,女兒小心翼翼地將蛋打破,成功將蛋液放到碗中,女兒興奮地將他的成果展示給媽媽看,媽媽看到後不斷誇獎女兒的表現,跟女兒一起開心慶祝。

看完這個影片後,筆者對這位媽媽如此平穩的心態感到驚嘆,人難免都有情緒,而且這位媽媽同時照顧兩個孩子,還能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不被孩子哭鬧、吼叫的聲音影響心情,真的很令人佩服。

以下模擬類似的情境,想想看,當你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發狀況時,你會如何處理呢?

情境模擬:
假如你將倒好的果汁遞給孩子,結果孩子沒拿好,不小心打翻了果汁。面對這個狀況,作為家長的你,當下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1.給予生氣、不耐煩的反應,指責孩子的錯誤
2.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教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

若是家長給予孩子第一種反應,可能會讓孩子對犯錯感到自責,若是在生活中經常遭受責備,孩子很有可能對「失敗」產生恐懼,因為做錯事就會遭受指責,往後逐漸產生「失敗」=「會被責罵」的聯想,讓孩子在下一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感到畏懼。

若是家長選擇給予第二種反應,能夠讓孩子了解到,錯的只是「打翻果汁」這個行為,而當下所要做的就是學習如何收拾被果汁弄髒的環境,並以此次經驗提醒自己之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處理問題時難免會帶有情緒,但是如果讓情緒過度影響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除了會降低親子關係的親密感,近年來,更有研究指出長期接受嚴厲責備的孩子,腦部可能出現像是被撞擊一般的損傷,使孩子的大腦較難調節情緒,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況且,「失敗」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如果在孩子感到挫敗時還受到責罵,心理上的衝擊可能會更強烈。

我們無法時刻在孩子身邊保護他,讓他不遭遇任何一點挫折,家長能做的,是在孩子面對挫折時,安撫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解決眼前的問題,並試著從孩子的言語與行為中了解他的想法,帶領孩子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建立他在下次面對挫折時的信心。


「成功」不是常態: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挫折
每個人都會期待事情發展圓滿、順利,但並不是每次都能如願以償,成功並不是常態,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練習面對失敗的處境。

從前文的例子來看,其實家長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所給予的反饋,很大程度地影響孩子未來處事的心態與方法,以下提供三個策略,作為家長引導孩子面對挫折的方向:

1.提高孩子對挫折的接受度
家長可以試著與孩子分享自己過往面對挫折的經驗,或是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主角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以分享代替責備,讓孩子了解到其實「失敗是正常的」。

2.讓孩子獲得進步的成就感
家長除了關注讓孩子感到挫折的事件之外,也要多加觀察孩子的好表現,當孩子獨立完成了一件事情,或是在生活、學業上有了好的成果,希望家長能不吝給予鼓勵。
另外,若是家長觀察到孩子之前沒做好、這次卻好好完成的事情,也可以給予孩子肯定,讓他知道自己這次表現得很好,並了解到其實一次的挫敗不代表什麼,只要能記取經驗,在下次好好表現就是一大進步。

3.給予孩子的行為建議,給予孩子本身鼓勵
我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失敗,其實是我們採取的「行為」出現失誤,或是努力後沒有得到好的結果而帶來的挫折感,建議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是不要批評孩子本身,並試著給予正向回饋。


看見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成為孩子的助力
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事情能夠一蹴而就,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不斷地嘗試、練習他所不擅長的事,讓孩子一次比一次了解做事情的方法、訣竅,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進步,雖然面對挑戰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或是進行得不順利,但是每次嘗試都使我們更接近好的結果。

挫折或許令人感到灰心,但若是換個角度來看待失敗的經驗:失敗其實只是代表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孩子所跨出的每一步都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步,期望家長能與孩子攜手練習面對挫折,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