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名人專區升學專區素養面面觀108課綱概論英文素養力
精選文章
從聊書、說書到走讀:打開孩子的語文開關
#閱讀
# 名人文章
# 語文
更新時間   2025-07-15
瀏覽量   181
作者    李慈欣
責任編輯    賴美惠

客廳的一角,一邊是正在翻書的孩子,一邊是憂心忡忡的家長。

「你剛剛看了什麼?講給我聽好嗎?」家長試著打開話題,卻迎來孩子的皺眉和不耐煩,甚至闔上書本,拋下一句:「不要再問啦!」直接起身離開。

你也曾有這樣的經驗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孩子不願意回答相關閱讀的問題,歸類為「可能是他讀不懂」,甚至會因為擔心,開始施加壓力在孩子身上。但其實孩子的不表達,不代表他沒有想法,更多時候,是因為他把閱讀視為一種享受,而非口頭測驗。

如果我們在孩子閱讀時不斷追問:「你剛剛看了什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不僅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孩子也會處在被迫要參加面試的不安中,長久下來,自然會想逃避,也會把「分享閱讀」這件事與不愉快的經驗綁在一起。

此外,有些孩子之所以表達困難,是因為他對內容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他看過故事,卻沒有機會深入了解角色的行為動機、情節的安排,也未曾思考作者的用意,更缺乏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這時,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向來幫助孩子進行轉化,分別是聊書、說書與走讀。

一、聊書:從對話開啟思考

我會建議家長或老師,在孩子閱讀前,提供最多三個簡單的提醒,幫助孩子帶著問題有意識地閱讀,例如:「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寫這次的角色?」、「找一找作者使用哪些有趣的詞語?」、「故事在哪裡出現了轉折?」

等孩子讀到一個段落,再進行輕鬆的「聊書」,以正向好奇的態度,開啟對話:「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你覺得主角會做一樣的決定嗎?」、「主角的說話方式,讓你想到生活中哪個人呢?」提問的內容,沒有標準答案,孩子不用擔心「答錯」,所以能放心地回答,也因為說出來的想法不會被否定或糾正,就能慢慢累積分享的勇氣,甚至會開始期待下一次的聊書。

二、說書:讓表達更有組織

相較於聊書的自由交流,「說書」則是一種更有架構的口語輸出練習。通常我會先親自示範一次,幫助孩子了解說書的流程,再根據他們的程度與特質,提供適合的說書架構。我們會練習在三分鐘內講完一本書的重點,再加上一個吸引人的「懸問」,企圖引發聽眾的好奇心,例如:「你猜猜看,主角最後會怎麼做?」或「如果換成你,你會怎麼選擇?」不只訓練孩子組織思路的能力,同時增進人際互動,逐步練習把腦中的想法,條理分明地說給別人聽。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我會從「看圖說故事」開始,引導他們觀察繪本裡的插圖,例如:「為什麼故事裡的爸爸頭上會冒煙?他是在生氣嗎?如果是你,會怎麼畫一個人生氣的樣子?」藉由圖片的線索推理情節、捕捉人物情緒,再結合自身經驗,一步步學習用口語表達出來。

三、走讀:將閱讀結合生活

生活是千變萬化的動態閱讀,寫作的靈感往往來自稍縱即逝的瞬間,引導孩子看到特別的畫面,要隨手拍攝下來;聽到有趣的對話,就用語音快速記錄想法,回家後,將這些生活素材整理成文字,甚至結合照片,製作成一本「生活觀察書」。

如果孩子有興趣進一步挑戰自己,可以嘗試「主題式閱讀+觀點整理」的練習。像有些孩子對「能源」或「戰爭」等時事議題特別關注,我會引導他們閱讀與主題相關的文本,並運用5W1H(誰、何時、哪裡、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怎麼做)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更鼓勵實地參訪與主題相關的展覽館,豐富他們的知識與觀點,最後,再結合自己的感受與見解,統整成一份具備邏輯與深度的主題報告。這樣的練習,不只是資料統整的訓練,更讓孩子學會將閱讀的收穫自然延伸到真實生活。

其實,語文的開關一直都在孩子的心裡,藉由聊書增加互動,拉近關係;運用說書組織思路,提升表達邏輯,最後透過走讀,進行延伸與轉化,三者相輔相成,你會驚喜地發現,那個被點亮的時刻,就藏在你和孩子共享的每一場閱讀與對話之中。

李慢慢_玩轉故事課

🔸數位遊牧X閱讀&寫作教學X滑雪教練

🔸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著作《玩轉寫作課:導讀臺灣》、《玩轉成語課:許願魔盒》

關於李慢慢_玩轉故事課更多介紹,請連結下方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6953977156&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