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升學專區素養面面觀108課綱概論英文素養力職業試探
精選文章
文章太長看不完?你可能沒有用對方法—閱讀素養
#閱讀策略
更新時間   2025-04-23
瀏覽量   1,137
作者    方語真
責任編輯    崔樂琪
語言,是人們溝通的載體,沒有了這個載體我們便不能交換想法。
文字,是我們賦予意義的符號,沒有了這些符號,想法及知識將無法被保存下來。
而閱讀,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但甚麼樣的閱讀方式才能讓資訊有效應用呢?
翻閱過的內容,是否有進入到腦中與自身經驗揉合,放下書,有沒有獲得新的理解及認知?
 
我們從龜甲演變至手機,現代人不論年齡,人手一機,點開各大社群平台咻咻咻地劃著螢幕,實際得到的資訊卻是短暫且零散的,漸漸地孩子們能持續閱讀的時間變少,文長變短,在這樣的時代下,提升長文閱讀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由後設認知演變的閱讀策略
 
後設認知是由Swartz及Perkins定義的,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路徑的思考。
而後設認知可以使用在學習策略上,引導學習的過程認知(知道自己在想甚麼,該用甚麼方式去想,或是如何判斷可以更快地了解資訊),去演變為屬於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達成自己最適的學習方法。
 
舉例如恆編自己解長文題的方式,就是先大略看過整個篇幅,圈選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並跳至題目區,看題目詢問甚麼,這時候大略會對該段落有印象,而後跳回文章中細讀了解前因後果,或是圈出題目中有提到的部分,都可以減少閱讀的時間,也能省下時間用來反覆檢查作答。
 
上述「如何閱讀一篇長文並快速作答」的過程,就是恆編自身的後設認知。在使用後設認知以調適自己最適合的閱讀方式會需要經過一段測試調整期,例如發現整篇詳讀後才去看題目會全部忘光光,這時候不如先淺讀並做記號,再回頭詳讀就能事半功倍。
 
➤閱讀3X6X5
 
福和國中的國文科老師—雯淑老師,發展了一套閱讀策略,可以提供還不知道如何培養閱讀策略的同學當作簡易的模組,來適應長文文本的閱讀,同時也分享了許多工具來讓長文閱讀變得簡單容易。
在《閱讀素養策略指南》這本書裡,我們可以認識三大文本、六種閱讀策略及五組思考模式。書內提到將閱讀策略比喻為一把刀子,將文本如牛肉般剖開,在正確的位置選擇正確的刀具下刀,即可細細品嚐文本帶來的好滋味。
 
這裡用104年度的國中基測題目來示範其中一種閱讀策略:

 
 
 ➤利用三個步驟來了解文章
 
步驟一: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有遇到不熟悉的字詞圈起來,代表有可能需要前後文判斷的地方。
 
步驟二:去思考敘寫的角度是從哪裡出發,這裡可以由文內的「我」理解到作者是以第一人稱來撰寫,且主旨可以從「但願那個時代,不要早早到來」得知,作者對未來電腦打字的時代感到憂慮,也意味者手寫對作者的意義重大。作者在敘述他對時代轉變,紙筆手寫被網路取代事件及經驗,由此可判斷該文體為敘事文。
 
步驟三:進行問題反思,我們可以提出幾項可能問題來反推這篇故事的背景。
1)作者敘述的是甚麼事件? A:對寫字的迷戀,及對未來忘了筆畫順序橫豎撇捺的憂慮。
2)令作者有此感想的時空發生在何時? A:大家都使用電腦工具的時代。
3)事件是如何發展的? A:作者因工作不得不使用電腦,但習慣電腦後,才發現自己已經產生對電腦的依賴,最後產生了對未來時代的臆測(無紙可鎮)。
4)事件最後的結論為何? A:作者希望無紙可鎮的時代不要太快來臨。
 
題目:

我們可由最後三段得知,作者看著自己的字心有戚戚焉,深怕自己未來也忘了筆畫順序橫豎撇捺,意味著自己對紙筆書寫的熱愛。
由此判斷答案為(A)喜愛紙筆書寫

作者於第一段提到他覺得電腦耗費掉許多人的時間,自己工作需求緊迫才進入電腦及網路的世界。
第二段落則提到行銷通路一大區塊皆依靠網路,作者也形容感覺感到怪異,自己還在用原始的方法時,其他人則已經在使用網路聯繫。
第三四段作者則講述了自己使用網路的經歷,並且也因此感到網路通訊的必須(心甘情願的接受另一種秩序),並且提到網路還是有其便捷跟驚喜之處。

最後則提到「當我老的時候,也許這些紙鎮,早已無紙可鎮了」,可以看出作者了解到未來可能紙筆書寫情景不再,整篇文體用「網路的工具及方法,改變了以前的紙張筆墨」來串接整個主旨,故可以理解到(B)是為最佳選項。
 
擁有不同的策略,就能夠快速解讀不同的文本,如果有興趣可以到這裡購買書籍,讓孩子閱讀長文文本時更能夠提取正確資訊及應用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