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升學專區素養面面觀108課綱概論英文素養力職業試探
精選文章
電玩遊戲──21世紀的聰明藥
#電玩遊戲
# 終身學習
# 遊戲化學習
# 認知能力
# 適當遊玩
更新時間   2025-04-23
瀏覽量   776
作者    王胤頡
責任編輯    廖亭雅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數位娛樂已經是當代人休閒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遊戲作為互動性最高的媒材,更是讓全球數十億人趨之若鶩,圍繞著遊戲的商機可說是21世紀的金礦脈。如今媽媽喊著「小明你玩這個以後是能當飯吃嗎?」小明已經可以義正嚴辭地說「可以!」
其實所有娛樂過度沉迷都會產生壞處,遊戲只是因其性質所以特別容易讓人淪陷,因此家長們與其告誡孩子不要玩遊戲,不如叮嚀他們注意遊戲時間即可,《美國心理學家》科學期刊也已經顯示,適當遊戲是能為大腦認知產生正面效益的。今天恆素養就來為家長們破除關於電玩遊戲的迷思以及它們所能帶來的正面好處。

暴力電玩會導致暴力傾向人格?
每逢美國發生大型槍擊案事件,媒體總是慣性地去找出兇手具有遊玩暴力電玩的紀錄,然後將暴力行為與暴力電玩直接掛鉤。若真如此推論,玩過暴力電玩的人早已讓世界陷入一片混亂了吧?顯然沒有,因為大多數人是能夠好好區分何謂現實、何謂虛構。2020年3月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就曾表示過暴力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由各式各樣的因素構成,將暴力全歸因於電玩遊戲是不科學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誤,普羅大眾不想去理解暴力犯罪者的經歷跟想法,轉而將原因簡單地歸咎到電玩遊戲上,來曲解暴力犯罪的動機。
但是,暴力電玩仍然不能讓孩子過早接觸,兒童尚處在大腦發育階段,區分現實與虛構的能力還未完全建立,也因此各國設立遊戲分級制度,只要依照分級制度讓孩子享受適合的遊戲才是妥當的作法。

電玩遊戲會讓孩子變邊緣人?
事實上,不管是何種類型的電玩遊戲,都是講求並需要社交互動的,不管是合作打怪物、競技互相PK,或是單純的分享遊戲心得,這樣的社交互動比日常互動能更快速加深與同儕的感情。若是強硬地禁止孩子與朋友玩遊戲,反而是在剝奪童年經驗,甚至弄巧成拙地讓孩子變成邊緣人。
需要注意的是,遊戲中容易遇到不同年齡層的玩家,若是小孩年紀尚小,就需要多關注他在遊戲中的互動對象,用關心取代禁止,才能有效地讓孩子分享生活,家長們也才能確定自己家裡寶貝有沒有陷入危險境地而不自知。

電玩遊戲能全面提升認知能力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闡述了電玩遊戲能帶來的正面益處,例如更快的判斷力與更強的學習能力。以射擊或是賽車等動作類遊戲來說,玩家需要快速對畫面中的互動物件做出反應,對於資訊量的掌握度比沒有玩電玩的人還要高出三倍之多,也因為遊戲的挑戰氛圍,讓玩家能習慣在壓力中做出決策。
另外以《星海爭霸》、《世紀帝國》、《爐石戰記》這類有策略要素的遊戲來說,電玩能訓練玩家評估資訊的速度,並且強化制定目標並執行的策略能力,在計畫受挫時的彈性處理能力也較一般人更好。

遊戲是終身學習的典範
遊戲之所以讓人著迷,是因為其存在一套核心循環機制(Core Loop)。核心循環是非常基礎的遊戲設計概念。它意旨「玩家在遊戲中會不斷重複的行為,而這套行為模式不僅是娛樂體驗本身,也是推動遊戲進度的齒輪。」以RPG遊戲為例,玩家透過打怪來升級賺錢,而升級賺錢可以讓玩家角色變得更強,進而去打敗更高等的怪物。這樣的重複行為即可稱為RPG遊戲的核心循環。
那為什麼說遊戲是終身學習的典範?因為終身學習講求「自主」,而核心循環的設計能讓玩家自主地不斷進行遊戲,近幾年興起的「遊戲化思維」、「遊戲化學習」正是應用核心循環來打造一套讓人們主動進入一個正向循環的學習機制,制定目標、達成目標、獲取成果,而成果能讓你挑戰下一個目標,進而達到終身學習。

最後恆素養仍要再次聲明,如同所有事情一樣,「過度」才是產生壞影響的主因,因此縱然遊戲有如此多好處,家長仍然要依照遊戲分級制度以及控管遊戲時間來維持孩子的身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