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新聞業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
#記者
#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 電視台
# 媒體
# 電視新聞
責任編輯 李佳綺
許多人會藉由每天看新聞獲取新資訊,而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人人都能變成資訊傳播者,像是把爆料社團作為抒發情緒或討論議題的管道。然而,有些媒體卻常擷取網路文章做成一則新聞、將溫度計錯當測量高度的直尺、詢問戴眼鏡的民眾有沒有近視,甚至誤報未經查核的資訊引起一片譁然。
種種出包事蹟不但誤導大眾,更讓記者被貼上「智商30」、「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負面標籤。事實上,媒體產業的運作模式很可能也和你想的不一樣!記者除了成為時間管理大師,還要身兼細心能手,既求速度快更需注意內容不出錯。
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影響力卻日趨龐大
進一步了解媒體業前,我們先討論什麼是第四權。傳播媒體包括電視新聞、網路新聞、報章雜誌、廣播電台等,皆是社會的第四權,也就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以新聞自由權利擔任監督政府行為的角色,提供社會大眾發聲管道,進而產生影響力。
不過網路蓬勃發展,促使訊息飛快傳遞,媒體爭相報導各方訊息,久而久之便掌握大部分的資訊來源。多數媒體會選擇議題類型、自行決定報導內容,間接形塑我們看待事件的角度和範圍,也就是說,媒體雖然能替民多數人發聲,卻也可以輕易透過文字、影像左右大眾的情緒和判斷思維。
不讀書=當記者?有關媒體你不知道的事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是現代社會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傳播媒體原是用來防止政府行事過度專政,不過為何現代記者卻淪落到背負大眾罵聲的情況?以下整理幾項可能原因,帶大家深入了解媒體工作者的心聲。
一、時間壓力導致出包機率大
「新聞」不外乎是指全新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回想一下,如果發生大事,第一時間應該會打開電視或新聞APP了解狀況,因此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網路新聞都需要趕即時、呈現最新資訊。
通常一位電視新聞記者一天負責4到6條新聞,想要產製一則新聞,記者需一邊邀受訪者採訪、一邊寫新聞稿,另一方面尋找影片畫面還要注意截稿時間,忙碌程度堪比時間管理大師。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出錯機率也跟著提升,準時交稿且完全不出錯則是最完美狀態。
二、閱聽人愛看什麼就寫什麼
撇除公廣集團,商業電視台和公司行號一樣需賺取營收。只要新聞有流量、收視率就會吸引企業投放廣告,媒體也可藉此獲得營收,維持公司穩定營運的基礎。基於此,流量導向逐漸成為做新聞的趨勢,播報議題隨著觀眾、讀者的喜好變動。
流量導向使然,由於通常網路文章點閱率甚高,因此新聞台相繼成立「網搜小組」,負責挖掘各大社群平台及論壇的貼文並改寫成軟性新聞。不過這種作法並非適用每個人,導致有些閱聽人認為記者生態逐漸傾向待在辦公室「抄新聞」並非外出「跑新聞」。
三、報導新聞也需要賺錢營運
媒體和其他行業一樣需要賺取收益,準時發放薪水給員工確保公司營運。除了上述提到的流量導向之外,與公司行號合作也是一種方法,就是大家說的「葉佩雯」。企業藉由媒體的影響力和公開度讓自家產品曝光,媒體則從中獲取報酬。
四、報一堆車禍沒有國際新聞
打開電視看了10條新聞,有8條都在講車禍、糾紛等社會案件,再加上全球化時代來臨,各國時事環環相扣,例如烏俄戰爭影響股票大跌。人們比以往更關心國際大小事,也讓觀眾不禁產生疑惑,為什麼台灣媒體播報國際新聞的比例這麼低?
普遍來說,人們通常只會對身邊事物有較大關注力,國際新聞固然重要,但因地緣關係仍有距離感,國內新聞則是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物,因此關注度略勝一籌;而對媒體來說,國際新聞的收視率往往不比國內新聞高,還需要多花成本向外國媒體購買外電新聞,最後只好選擇可帶來收益的高流量事件。這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三點,流量吸引廣告主購買廣告,媒體曝光產品增加消費者買氣,業者再繼續投放廣告,進而創造電視台收益維持運作。
不過現在已有新聞台在整點時段加入國際議題,或是開設全球新聞時段,提供閱聽人更廣、更有深度的內容;也可瀏覽國外媒體獲得更直接的訊息。
記者愛抄網路文,其實和我們有關係?
還有人認為記者很愛抄新聞,一篇網路貼文改寫成新聞就能登上版面,內容圍繞在「網友說」沒有意義、各家媒體抄來抄去,內容大同小異大幅影響新聞品質;這些都是讓記者的社會地位下降的因素,網路更傳出小時候不讀書,長大才會當記者的說法。
不過到底是記者愛抄網路貼文,還是閱聽人愛看記者抄新聞?恐怕沒有特定答案。其實許多新聞台不缺乏專題報導、人物專訪這類深度節目,但並非每位觀眾都對此感興趣;有時反而軟性議題更能吸引眼球,新聞台為了生存,則會退而求其次改變報導型態。
媒體和閱聽人關係環環相扣,基於普遍觀眾的嗜血性格,讓媒體不斷調整新聞型態求生存,但卻間接引發媒體亂象。儘管我們身處資訊爆炸時代,仍可以從自身改變做起,率先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提升媒體素養。面臨過量訊息不再徬徨地全盤接收,而是懂得分辨獲取有助於自己的資訊,學習如何獨立思考才不會被外力阻礙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