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還是拒看?如何看待臺灣和中國的動畫產業?
#動畫
# 台灣
# 中國
![](/upload/images/article/20230905094413276585.jpeg)
責任編輯 盧佳妤
身處在美日動畫獨領風騷的時代,走在大街上無時無刻可以看到他國動畫、遊戲角色出現在各處廣告看板、公車上甚至是實體店面中。在讚嘆卡通、動漫在行銷上如此成功的當下,不禁納悶我國的動畫為何遲遲打不進國際市場?同時也好奇對岸中國大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臺灣:不利的環境,消逝的人才
已知最早的臺灣動畫是在1954年由桂氏兄弟製作的黑白動畫《武松打虎》,可惜未能留存至今。1960年代,美籍神父卜立輝成立「光啟社」,並建議臺灣人趙澤修到美國好萊塢進修動畫,後者歸國後在光啟社中成立「動畫部」,先後發表了《石頭伯的信》、《龜兔賽跑》等動畫,但最終不幸因為經費不足的緣故使得動畫部面臨關閉的命運。
日本動畫在快速發展時期為了解決開銷問題,出現*動畫代工的概念。臺灣在當時便一邊扮演代工的角色,一邊慢慢學習日本的作畫技術。1970年代所成立的「影人卡通製作中心」便是主要負責加工部分,原畫則皆由日方畫師繪製。雖然最後中心因為各式原因黯然收場,不過臺灣也藉由這個契機開啟了動畫代工的時代,之後也陸續接收來自歐美、日本等動畫公司的委託。遺憾的是就算曾經有近三分之一的代工動畫來自臺灣,卻因始終缺乏原創性,在國際上就是無法與歐美、日本甚至是韓國競爭。
臺灣動畫一直以來所要面對的兩個問題: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其中資金、資源稀少方面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對比日本、韓國,以及接下來要談論的中國,臺灣政府在動畫產業一直以來都不太重視,不僅沒有出資設立專門訓練所培育相關業界人才,對於剛起步或者有經營困難的公司也大多無法提供適時的幫助。結果便是造就出不友善的發展環境,原本就稀少的人才更是紛紛往國外發展,種種因素間接造成臺灣到最後別說原創,連代工都再也無法佔有優勢,著實不勝唏噓。
中國:龐大的市場,豐富的資源
相較臺灣,中國在動畫產業方面雖然起步也算晚,但卻憑藉著成千上萬的人口條件與無與倫比的雄厚資金,在美日夾殺的環境下硬是殺出一條血路。根據統計,2015年時政府核定的動畫公司高達730家,足足是臺灣的三倍之多。代工方面倚仗著人力充足與工資低廉,吸引日本等國家大量委託製作;原創方面即便因為國情的關係限制了題材的多樣性,還是產出不少極具特色的系列動畫,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狐妖小紅娘》、《全職高手》、《百妖譜》、《萌妻食神》、《刺客伍六七》等等。雖然在劇情、畫面和音效表現方面與美日動畫相比有著無法忽略的差距,但整體作品已經有相當的完成度。
而在2020年,由「六道無魚動畫工作室」所推出的原創動畫《霧山五行》,雖然只有短短三集,卻讓觀眾看見了全新的可能性。劇中的作畫大量運用了水墨國畫風格,並結合中國武術與冷兵器,呈現出拳拳到肉的戰鬥畫面,使得開播後沒多久便達成一億的播放量,更有許多外國實況主在觀賞後對其讚譽有加。只可惜由於只有短短三集,對於劇情方面的鋪陳明顯不足,角色刻劃處理的也不夠細膩,美感與喜感間的拿捏還有改善的空間,即使如此依舊無損這部作品的觀賞性。
近來中國政府為了扶植國產動畫,做出一系列相關措施,如強制限制電視黃金時段只能播映中國動畫,以及各種灑幣補貼等等。雖然這些政策存在著不小的瑕疵,也造成各家公司「重量不重質」的出品風氣,不過在政府有意栽培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有製作水準高的中國動畫可以再一次為觀眾開開眼界。
能再一次看見陽光與希望嗎?
雖然臺灣大部分的動畫公司都轉向偏廣告行銷方面的業務,專注於動態設計或視覺特效等等,但還是有少數幾家願意花心力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如201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幸福路上》,票房表現即便不如預期,但在國際上還是受到肯定並獲獎。即便目前能力上只能製作出短篇動畫,不過只要有動畫公司肯持續不斷嘗試突破,相信未來某天我國也能製作出深受觀眾喜愛的長篇IP動畫。
*動畫代工:原公司將某一部份的動畫製作委託給外部的公司。最大的好處是能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公司支出。